[22.08] BEiT-3
英雄所見略同
Image as a Foreign Language: BEiT Pretraining for All Vision and Vision-Language Tasks
大家都知道 BEiT 的經典標誌叫做「離散編碼」。
所以看到這篇論文,我們會下意識地期待 BEiT-3 會有什麼新的「離散編碼」技巧。
但實際上,BEiT-3 只是「應用」了「離散編碼」的方式在影像預訓練上,這篇論文主要想討論的主題是:如何用一個統一的方式來處理文字、圖像與多模態的預訓練任務?
不過緬懷一下過去的成功是人之常情,我們就不要太糾結了。
定義問題
把「圖像和文字一起預訓練」的想法,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。
之前常見的做法相信你也略有耳聞:一次使用好幾個預訓練任務,例如:圖文對齊(image-text matching)、圖文檢索(retrieval)、多種 mask 設計等等。
如果你不記得,我們先拿之前讀過的 BLIP 架構來看一下:
模型分為影像分支,文字分支等,中間透過多個任務來學習跨模態關係。這種方法雖然有效,但隨著模型和資料規模越來越大,整個訓練過程就會變得複雜、甚至難以維護或擴充。
既然影像可以變成 token,文字也可以變成 token,那為什麼我們不用一個統一的方式來處理呢?全部一起視為文字進行處理不就好了嗎?
之前的研究者肯定也想過了,但既然沒有做出什麼有效的架構,這其中顯然存在某些困難。
作者認為,我們應該用「多路徑架構」來解決這個問題。
解決問題
模型架構
多路徑架構,或是一個我們更常聽到的名字:混合專家系統(Mixture-of-Experts),是一種將多個專家模型組合在一起的方法。在 BEiT-3 提出之前已經有一篇將這個架構應用在多模態領域的論文:VLMo。
對 VLMo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:
在 VLMo 中,針對不同的模態有各自對應的預訓練任務,而 BEiT-3 中全部都統一採用「遮罩-預測」的方式來訓練模型。
因此 BEiT-3 的架構直接參考 VLMo 的 Multiway Transformers。
每個 Multiway Transformer 模組包含一個共用的自注意力模組,以及一組前饋網路(即模態專家),用於不同的模態。根據輸入 token 的模態,使用對應的專家進行特徵計算。
在作者的實作中,每一層都包含一個視覺專家和一個語言專家;此外,最上面的三層配置了視覺-語言專家,用於融合編碼器(fusion encoders)。
使用一組模態專家能讓模型捕捉到更多針對特定模態的資訊。而共用的自注意力模組則學習不同模態間的對齊,並在多模態(如視覺-語言)任務中進行深度融合。
怎麼這一系列看起來像是 Switch Transformer 的 MoE?
答對了!在 NLP 領域內,MoE 架構是 2021 年的學術熱點,而 CV 領域雖然慢了幾個月,但也很快地將這個想法應用到多模態的領域上。
多模態適應
如上圖,作者展示了 BEiT-3 這個「共享 Multiway Transformer」架構,可以因應不同下游任務而「靈活切換」或「組合」成所需的模型形式。
- (a) Vision Encoder (影像編碼器):用於各種只需要影像特徵表示的視覺任務,例如影像分類、物件偵測、實例分割,以及語義分割等。
- (b) Language Encoder (語言編碼器):用於只需要文字特徵的語言任務,例如文本分類、序列標注,或結合其他模組的對話系統等。
- (c) Fusion Encoder (融合編碼器):需要同時考量圖像和文本之間深度交互的任務,例如視覺問答(VQA)、視覺推理(NLVR2)、圖文推理等,需要「同時」看到圖像和文字並進行融合理解。
- (d) Dual Encoder (雙編碼器):用於跨模態檢索(image-text retrieval)等需要「高效率匹配」的任務。例如從一大批候選圖像中,快速找出與特定文本最相關的那張圖像,或反過來,從一大批文本中找出與特定圖像最相關的那段文字。
- (e) Sequence-to-Sequence Learning (影像到文字的序列生成):需要從影像輸入產生文字輸出的生成式任務,例如圖像描述或其他需要影像與文字轉換的應用。
不管是影像編碼、文字編碼,還是各種需要圖文融合、檢索或生成的複雜應用,都能在同一個架構之上進行配置,無須再切換成截然不同的模型。
預訓練任務
在 BEiT-3 的預訓練訓練過程中,模型會隨機遮罩部分文字 token 或圖像 patch,並訓練模型去恢復這些被遮罩的 token。透過這種方式來學習文字與圖像各自的表示,同時也能夠學習到圖文對應關係。
訓練時,文字資料是透過 SentencePiece tokenizer 進行分詞;圖像資料則使用 BEiT v2 的分詞器,將圖像切分成離散的視覺 token,作為重建的目標。作者隨機遮罩 15% 的單模態文字 token,並對圖文配對中的文字 token 遮罩 50%。對圖像而言,則以 BEiT 中的區塊遮罩策略,遮罩 40% 的圖像 patch。
作者透過實驗發現:只用「遮罩-預測」這個任務時,可以使用比對比式模型要小得多的預訓練批次大小。
就是這裡用到 BEiT v2,所以這篇論文就叫做 BEiT-3 了。
模型與訓練資料
BEiT-3 的參數量約為 19 億(1.9 B),其中,視覺專家佔 6.92 億、語言專家佔 6.92 億、視覺-語言專家佔 5200 萬,共用自注意力模組佔 3.17 億。在架構設定上參考了 ViT-giant。
整個模型包含 40 層的 Multiway Transformer。每層的隱層維度是 1408、中間層維度是 6144、注意力頭數則是 16。在每一層裡面,模型都各自有「視覺專家」與「語言專家」。此外,在最上面的三層 Multiway Transformer 中,還加入了「視覺-語言專家」,用於更深層次的跨模態融合。
BEiT-3 同時使用「單模態」與「多模態」的資料進行預訓練,單模態指只包含「純影像」或「純文字」的資料;多模態則指「圖像 + 文字」配對的資料。
多模態資料來源:總共有大約 1500 萬張圖像、2100 萬組圖文配對,資料集包括五個公開資料集:Conceptual 12M (CC12M)、Conceptual Captions (CC3M)、SBU Captions (SBU)、COCO、Visual Genome (VG)。
單模態資料則包含來自 ImageNet-21K 的 1400 萬張影像和 160GB 的文字語料,來源有英語維基百科、BookCorpus、OpenWebText3、CC-News、以及 Stories。
訓練策略
BEiT-3 預訓練共進行 100 萬步(steps)。每個訓練批次(batch)包含 6144 個樣本,其中包含:2048 張圖片、2048 篇文本,以及 2048 組圖文配對。
模型將影像切分成 14×14 的 patch,預訓練時採用 224×224 的解析度。圖像增強策略與 BEiT 一致,包含隨機縮放裁剪、水平翻轉,以及顏色抖動等。
文字資料的分詞器(tokenizer)採用 SentencePiece,詞彙大小是 64k。
其他超參數設定還包含以下:
- 使用 AdamW 優化器,超參數設定:。
- 學習率調度採用餘弦退火,最高學習率為 1e-3,在前 1 萬個步驟線性升到該最高學習率。
- 權重衰減設定為 0.05。
- 採用隨機深度技巧,比例為 0.1,用於減少過擬合並增強模型泛化能力。
這個批次大小其實比許多需要做「對比學習」的模型要小得多,因為對比式模型往往需要非常大的 batch size 來進行有效的負樣本對比。
討論
與其他模型的比較
作者在視覺-語言以及視覺任務的多個公開基準上,對 BEiT-3 進行了廣泛的評估。
BEiT-3 在多項任務上都取得了最先進(SoTA)的表現,全面超越過去其他模型,詳細彙整表格如下:
模組貢獻分析
論文中沒有提供消融實驗,我們無從從具體數據得知在這個架構中「哪個模組」才是最關鍵的角色,所以我們只好自己硬著頭皮來分析一下:
-
「龐大的資料量」是不是核心貢獻?
BEiT-3 透過大規模單模態與多模態資料進行預訓練,包括 14M 的 ImageNet-21K 影像、160GB 的文字資料,以及 15M 圖片/21M 圖文配對。
大量資料確實是現今主流大模型取得高效能的一個關鍵;但論文本身「並非只強調資料量」,也沒有獨家私有資料。作者強調的並不是「多多益善」,而是「在同樣只用公開資料的前提下仍能超越先前需要私有資料的模型」。
龐大資料提供了基礎,但並非唯一創新,論文真正的焦點還是「方法的統一性與有效性」。
-
專家模型的架構
BEiT-3 在每一層 Transformer 中,都包含 vision expert、language expert,以及在頂層加上的 vision-language expert;同時共享自注意力模組。
這與常見的 Mixture-of-Experts (MoE) 不同,作者重點在於「多路徑但同時大部分參數共享」,並讓視覺與語言在同一套模型中做到最大程度的交互或獨立。Multiway 使得同一模型能一體多用:純視覺路徑、純文字路徑、跨模態路徑……在工程上確實帶來便利,也展現了跨任務遷移的優勢。
但是這個「多路徑架構」的設計畢竟是來自於 VLMo 的創新,因此這個部分應該不算是 BEiT-3 的關鍵貢獻。
-
統一的訓練目標函數
作者改進以往多模態預訓練時「多任務並行」的複雜做法,轉而只用一個遮罩式預測(masked data modeling)來學到跨模態對齊。
這個想法並非全新(BERT、BEiT 等都已採用類似 Mask-Then-Predict),但在多模態領域,很多先前模型都需要顯式的對比損失(contrastive loss)或圖文匹配(ITM)等多任務。BEiT-3 只要一個目標函數就能同時學到圖文對齊、跨模態融合;這讓大規模訓練時更「乾淨」,不需要為不同任務調整超參數或切換 batch。
作者對「簡化預訓練任務」的堅持與成功驗證,是 BEiT-3 之所以能在多任務多模態上表現出色的重要原因,也是文章主張的核心之一。
-
基於 BEiT 的離散影像編碼
BEiT 系列使用離散視覺 token(類似 NLP 中的詞彙 token),讓影像也能直接進行「MLM」的遮罩與重建。
這項技術本身源自早期的 BEiT v1, v2,並非 BEiT-3 這篇論文才提出的,但這次進一步證明了「圖像就像另一種語言」的可行性。透過離散化的圖像編碼,模型可用同一套 BERT-like 預訓練機制同時處理文字與圖像。
對比以往需要 CNN 或 patch embedding 來做影像遮罩,這種「離散化圖像」的策略是 BEiT-3 一個不可或缺的底層基礎,但其創新性主要來自前作 BEiT。
雖然大規模資料與使用離散視覺 token 確實是支撐整體方法的基礎,但若要挑出最關鍵的貢獻,我們認為應該要歸給:「改良後的 Multiway Transformers 架構」,也就是使用「統一的遮罩式目標」來訓練模型。
作者在這裡不是單純使用「多資料」或「大參數」取勝,而是透過「簡化預訓練任務設計」與「靈活共享的多專家路徑」,成功在各種下游應用裡驗證了此方法的可行性與優勢。
結論
在這篇論文中,作者提出了通用的多模態基礎模型:BEiT-3。
透過將影像視為一種「外語」的概念,作者能將文字、影像,以及圖文配對都用同一種遮罩式「語言建模」方法進行訓練,並且使用 Multiway Transformers 架構,讓模型能夠在不同模態下進行靈活切換。
和現在大多數的多模態預訓練方法相比,BEiT-3 的訓練流程更簡潔,能夠更輕鬆地進行大規模擴充,是個非常吸引人的設計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