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階設定
調用 MRZScanner
模型時,你可以透過傳遞參數來進行進階設定。
Initialization
以下是在初始化階段的進階設定選項:
1. Backend
Backend 是一個列舉類型,用於指定 MRZScanner
的運算後端。
它包含以下選項:
- cpu:使用 CPU 進行運算。
- cuda:使用 GPU 進行運算(需要適當的硬體支援)。
from docsaidkit import Backend
model = MRZScanner(backend=Backend.cuda) # 使用 CUDA 後端
#
# 或是
#
model = MRZScanner(backend=Backend.cpu) # 使用 CPU 後端
我們是使用 ONNXRuntime 作為模型的推論引擎,雖然 ONNXRuntime 支援了多種後端引擎(包括 CPU、CUDA、OpenCL、DirectX、TensorRT 等等),但限於平常使用的環境,我們稍微做了一點封裝,目前只提供了 CPU 和 CUDA 兩種後端引擎。此外,使用 cuda 運算除了需要適當的硬體支援外,還需要安裝相應的 CUDA 驅動程式和 CUDA 工具包。
如果你的系統中沒有安裝 CUDA,或安裝的版本不正確,則無法使用 CUDA 運算後端。
- 如果你有其他需求,請參考 ONNXRuntime 官方文件 進行自定義。
- 關於安裝依賴相關的問題,請參考 ONNXRuntime Release Notes
2. ModelType
ModelType 是一個列舉類型,用於指定 MRZScanner
使用的模型類型。
它包含以下選項:
- spotting:使用端到端的模型架構。
你可以透過 model_type
參數來指定使用的模型。
from mrzscanner import MRZScanner
model = MRZScanner(model_type=MRZScanner.spotting)
3. ModelCfg
你可以透過 list_models
來查看所有可用的模型。
from mrzscanner import MRZScanner
print(MRZScanner().list_models())
# >>> ['20240919']
你可以透過 model_cfg
參數來指定模型的配置。
model = MRZScanner(model_cfg='20240919') # 使用 '20240919' 配置
Inference
以下是在推論階段的進階設定選項:
中心裁剪
在進行推論階段,設定適當的進階選項能夠顯著影響模型的表現和效果。
其中,do_center_crop
是一個關鍵的參數,它決定是否在推論時進行中心裁剪。
這項設定尤其重要,因為在實際應用中,我們遇到的圖像往往並非標準的 正方形尺寸。
實際上,圖像的尺寸和比例多種多樣,例如:
- 手機拍攝的照片普遍採用 9:16 的寬高比;
- 掃描的文件常見於 A4 的紙張比例;
- 網頁截圖大多是 16:9 的寬高比;
- 透過 webcam 拍攝的圖片,則通常是 4:3 的比例。
這些非正方形的圖像,在不經過適當處理直接進行推論時,往往會包含大量的無關區域或空白,從而對模型的推論效果產生不利影響。進行中心裁剪能夠有效減少這些無關區域,專注於圖像的中心區域,從而提高推論的準確性和效率。
使用方式如下:
import docsaidkit as D
from mrzscanner import MRZScanner
model = MRZScanner()
img = D.imread('path/to/image.jpg')
result = model(img, do_center_crop=True) # 使用中心裁剪
使用時機:『不會切到 MRZ 區域』且圖片比例不是正方形時,可以使用中心裁切。
後處理
除了中心裁剪外,我們還提供了一個後處理的選項,用於進一步提高模型的準確性。我們有提供一個後處理參數,預設為 do_postprocess=True
。
那是因為 MRZ 區塊中存在一些規則,例如國家代碼只能為大寫英文字母;性別只有 M
和 F
等等。這些是可以用來規範 MRZ 區塊的。
因此我們針對可以規範的區塊進行人工校正,例如以下程式碼片段,在不可能出現數字的欄位中,把可能誤判的數字替換成正確的字元:
import re
def replace_digits(text: str):
text = re.sub('0', 'O', text)
text = re.sub('1', 'I', text)
text = re.sub('2', 'Z', text)
text = re.sub('4', 'A', text)
text = re.sub('5', 'S', text)
text = re.sub('8', 'B', text)
return text
if doc_type == 3: # TD1
if len(results[0]) != 30 or len(results[1]) != 30 or len(results[2]) != 30:
return [''], ErrorCodes.POSTPROCESS_FAILED_TD1_LENGTH
# Line1
doc = results[0][0:2]
country = replace_digits(results[0][2:5])
雖然在我們的時候中,這個替換字元的後處理沒有幫我們提高更多的準確度,但保留這個功能還是可以在某些情況下把錯誤的辨識結果修正回來。
你可以在推論的時候把 do_postprocess
設為 False
,這樣就可以得到原始的辨識結果。
result, msg = model(img, do_postprocess=False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