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已經忘記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養成讀論文的習慣。
但絕對不會是在讀碩班的時候。
初心者
還記得那時候懵懵懂懂地成為碩士生,一邊感受指導老師的無盡威嚴,一邊聽著學長的諄諄教誨:
讀論文很簡單,每天吃早餐的時候看一篇,一週就可以看七篇。
寫一篇碩士論文根本就只需要三個月!
聽得我差點就把一口咖啡噴在電腦上。
後來的劇本也平平無奇,花了兩年完成碩士學位,讀完的論文卻寥寥無幾。
就算我後來知道當年學長講的都是真的, 可惜當時的自己,終究還是個過於生疏的年紀。
研發工程師
真正開始讀論文,反而是在離開學術體制之後。
那時候不再有人逼我要看、不再有簡報檢查、不再有期中期末。
有的只是沒辦法正常運作的模型、有不收斂的 loss、還有不知為何 acc 永遠卡在 72% 的架構。
我開始去找資料,查關鍵字,打開一篇又一篇看不懂的論文。
沒道理別人可以,而我不行?
久而久之,那些閱讀的碎片開始堆疊起來,形成某種不明說的感知:
- 哪種模型思路可能奏效
- 哪些架構已經走到盡頭
- 哪些圖是故意畫得漂亮
- 哪些實驗設計才真的有料
那不是什麼頓悟,而是每個人都辦得到的熟能生巧。
直到現在,我也沒有成為每天讀七篇論文的那種人。
也沒能把每一篇都讀到鉅細靡遺。
但我慢慢找到了一種屬於自己的閱讀方式:
- 讀到 60 ~ 80 分就好。
既不隨便,也不執著;像打開一個箱子,看看裡面有沒有能用的材料。
讀論文,不必太用力
如果你剛好也在這條路上,我可以分享一點心得: 讀論文,不必太用力。
你看小說時不會焦慮,那麼,看論文是在焦慮什麼?
大部分的論文,讀到 60 分就夠了,你只需要建構文章脈絡,找到可用的想法與材料。
如果你想讀得更多,那可以試著參考以下的標準:
- 70 分:理解模型設計與訓練策略,能講給別人聽。
- 80 分:動手重現實驗,體會它成功與失敗的邊界。
- 90 分:在其上改動、延伸或推翻,使之成為你方法論的一部分。
人生苦短,你沒有那麼多達到 90 分的時間,你要學會怎麼讓自己在 60 分的時候就先動起來。
這不代表敷衍,而是承認現實裡的資源有限。
一邊讀論文、一邊實作、一邊踩坑,這樣的進度也許慢,卻是活的。
你會發現很多想法,60 分其實就夠用了。
你可以:
- 試一個簡單 baseline,補上自己的模組觀察偏移
- 改個 loss,換個資料集,看別人說有效的東西是否仍有效
然後再決定,這篇論文值不值得你讀到 70、80、甚至 90 分。
閱讀順序,應該由需求驅動,而不是自責感。
閱讀,只是一種工具
讀論文不是儀式,不是競賽,也不是信仰測驗。
它只是工具,只是方法,只是你在這條路上不小心撿到的某幾顆石頭。
有些石頭你會拿來建橋,有些你會放下,有些你根本踩過去都沒發現。
而我的筆記,只是記下我曾經撿過哪些。
不是每篇都看得很懂,也不是每篇都值得看第二次。
但我盡量寫下那些曾經卡住我、提醒我、幫助我重新思考的片段。
它們不完整,也不偉大,但它們都發生過。
如果你也還在找自己的閱讀節奏,也許這裡的幾篇筆記,能讓你少繞一點路,或至少不那麼孤單。
結語
讀論文,不是為了看起來很強。
而是為了在你需要做選擇的時候,腦中有東西可以拿來用。
至於剩下的,就交給梯度下降吧。
反正不管怎樣,它都比命運還要可靠一點。 贊助我持續分享 AI 實作、全端架構與開源經驗,讓好文章不斷更新。 從構想到上線,涵蓋顧問、開發與部署,全方位支援你的技術實作。 如果你需要客製服務或長期顧問,歡迎與我聯繫!☕ 一杯咖啡,就是我創作的燃料!
AI / 全端 / 客製 一次搞定
包含內容
🚀 你的專案準備好了嗎?